特别策划: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共同富裕理论不断深化的逻辑——贯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本质要求

    杨明伟;

    共同富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发展的一个亮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共同富裕问题从“本质要求”上作出重要论断并反复强调,恰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对“共同富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重点表达。共同富裕理论,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的,是新时代十年的显著标识;同时,这一理论也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实践不断展开和深化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逻辑的必然结论。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化了毛泽东等人对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设想,深化了邓小平等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设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包含了新时代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原则、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含着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要明确的目标导向,也包含了从民生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当然,扎实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能不断取得成效。

    2023年01期 No.22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启示

    程连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投身强国富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本国国情深入思考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明确宣告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五个坚持”的成功经验,这是我们继续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

    2023年01期 No.225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财税体制研究

  • 财税政策对不平等和贫困的影响研究

    解垩;陈昕;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优化财税政策以更好地支持再分配及减贫作用,是缩小收入差距、提升人民福祉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制定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财税政策宏观统计数据,文章计算了我国财税政策对不平等和贫困的边际贡献,测度累进性、税率和规模对边际贡献的集约边际影响,并设置不同政策情景,探究财税政策变动对不平等和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提高税收政策累进性有助于减少不平等,税率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减少不平等;视为政府转移支付的养老金减少不平等和贫困的边际贡献最强,政府补助的边际贡献相对较弱,但提高政府补助的瞄准率有利于减少不平等和贫困;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减少不平等和贫困发挥积极作用;财税改革可能会因政策间的交互作用产生反直觉的兰伯特难题现象。文章认为,财税政策改革不仅需要考虑各政策工具的自身属性,还需要考虑其他政策工具对再分配效应的共同影响。

    2023年01期 No.225 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结构性货币政策:理论基础与政策效果

    苏乃芳;李宏瑾;

    文章运用DSGE模型对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新兴产业产出和总产出,但不同政策工具效果并不相同,价格型的再贷款利率政策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增进社会福利的效果最好。与传统总量货币政策相比,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有限,仍存在着对传统产业的挤出效应、对总量政策的替代效应及对经济结构的扭曲效应等负面作用。文章认为,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并积极研究其有序退出,发挥好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作用和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这对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3年01期 No.225 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三农”问题

  • 多功能农业发展框架下法国乡村振兴经验探析与反思

    史春玉;

    多功能农业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发展从以单一生产功能为导向的目标向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综合发展为导向的目标转变,在地方层面形成更丰富的多样化农业实践活动,实现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多功能农业被视作未来农村发展替代模式。法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试图调和社会平等和经济效率两种目标的张力和矛盾,在支持农业活动多样化的同时,实现农村地区整体性、系统性发展,建立区域范围内的城乡协同互补关系。不过,相关政策工具过度依赖于权力下放和项目制,导致中央政府的统筹和平衡职能被削弱,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因此,文章认为乡村振兴过程需要走出对“地方中心主义”和项目制的迷信,寻求能够最佳平衡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

    2023年01期 No.225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美、法、日三国应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韩占兵;

    在世界各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文明的繁荣与农耕文明的衰落相互交织,由此带来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严重威胁。面对农业劳动力急剧萎缩的现实,美国采取了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凝聚农业生产职业吸引力等措施;法国注重采取土地资源整治、生产主体代际更替、科技要素替代劳动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等政策;日本重视采取兼业化方式来暂时缓解劳动力的匮乏,同时适度扩大农业种植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务农人员新生力量、构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等,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不良影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虽然国情有所不同,但美、法、日三国应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3年01期 No.225 55-6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社会保障

  • 不患寡而患不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平性解构与提升

    马朵朵;封铁英;

    随着资源有限性与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且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公平问题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亟需攻克的重点课题。文章基于微观视角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平性分解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研究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平性有待提升,政策宣传度、健康状况、服务利用水平、生活满意度、亲友尊重度显著影响服务分配、程序、人际、信息公平,研究揭示了信息及时传递、需求精准定位、利用行为增加、供给能力适应生活水平、敬老孝老社会环境营造对提升服务公平性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文章从提高服务规模化、精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平性的具体路径。

    2023年01期 No.225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再思考——兼析补充保障的模式创新与协同发展

    张宗良;褚福灵;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国际趋势,也是我国的既定目标,但长期以来医疗保障领域的多层次化鲜有理论研究且实践效果不及预期。随着医疗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缺陷日益凸显,如何构建权责明晰、功能协同、衔接顺畅的多层次体系亟待破题。文章从理论溯源、体系解构、问题反思等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对当前医疗保障体系外部环境转变、体系结构失衡、制度定位不清、层次衔接不畅等问题作出系统思考,并以普惠健康保险、网络大病互助和慈善等新型补充保障模式为突破口,总结互补衔接、多元协同、共建共治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文章从发展理念、制度完善、创新监管、科技赋能、法治保障等角度对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得出启示和建议。

    2023年01期 No.225 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5K]

公共治理

  • 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及效果研究

    余晓敏;张尊;夏豪宇;

    我国的社会企业通过哪些模式提升社会影响力?不同模式的提升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关于上述问题目前缺乏适用的分析框架、测量指标以及实证研究。文章旨在弥补上述研究空白,通过对全国309份社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的整体特征,探讨不同模式对提升效果的差异化影响。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其一,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中“组织内部(直接)模式”(即能力建设和组织增长)的采用率高于“组织外部(间接)模式”(即契约合作与知识传播);其二,多数社会企业混合使用多种模式,而模式的多样化程度对提升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其三,组织外部(间接)模式对于提升效果的贡献大于组织内部(直接)模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实践中存在着“发展悖论”,对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

    2023年01期 No.225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党组织嵌入提升了社会组织能力吗?——来自B市基金会的经验证据

    荣幸;李健;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党组织是否有效发挥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文章基于B市2016~2020年基金会年报数据,以组织能力建设为切入点,运用混合回归估计方法分析党组织嵌入对社会组织的影响。研究发现,党组织嵌入有助于提升社会组织资源拓展能力、项目服务能力、组织内部管理能力。进一步研究揭示,当社会组织规模较小或无业务主管单位时,党组织嵌入的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交叉任职)对组织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社会组织党组织治理角色的理解,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贡献了新的知识,而且对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以及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年01期 No.225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谁的问责之手?——中国监管问责转型的动力机制分析

    梁玉柱;

    政府监管职能扩大使强化对官员监管问责成为必然要求,但对谁来推动监管问责,却存在认知差异。理论家们注意到集团、精英、国家以及意识形态对权责关系变革的作用,但存在来自具体时空叙事与宏大理论抱负之间张力的挑战,根源在于缺少对机制及机制间关系的阐释。文章以中国生产事故监管问责转型为线索,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监管问责中,事故调查经历了从行政集权到公共治理的转型,课责惩戒也在政纪驱动和司法能动下走强。监管问责从弱到强的核心机制在于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推动力和回应型国家下的司法能动力,目的在于增强中央权威的控制力,根源在于党政结构所具有的强国家自主性。中国监管问责转型展现了党政体制调适国家权力结构以与发展理念相适配的中国经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历史展现。

    2023年01期 No.225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后扶贫时代生态减贫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郭永园;

    生态减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形成了由生态建设、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方案,开创了人类减贫事业的新形态。从绿色发展理念来看,生态减贫事业在治理预期、治理结构和治理策略等方面存在“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风险,减贫致富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受阻。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后扶贫时代,生态减贫的现代化发展要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实现,其路径包括发展理念的现代化、生态减贫法治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和减贫治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

    2023年01期 No.225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案例研究

  • 数字技术应用与政府创新的双向互构——基于浙江省“三张清单”数字化改革的分析

    郁建兴;周幸钰;

    数字技术应用是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动力。在技术与组织关系维度,已有研究或基于“技术决定论”主张数字技术对科层组织的激进影响,或基于“科层规制论”强调科层惯性对数字技术效应的制约。浙江省“三张清单”数字化改革的案例显示,数字技术应用与科层组织形态之间呈现动态的双向互构关系。数字技术应用通过对政府需求、流程规范、权力关系的三重嵌入,在赋能政府的同时引发其内部运行的调适难题,政府因而寻求体制机制创新予以应对,形成“由横到纵”的政府平台化与“调适性协同”的协作矩阵两种新型组织形态。同时,政府组织形态变迁也对数字技术应用产生反作用,体现为对技术深度应用环境与动力的重构。这一研究发现为理解数字时代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2023年01期 No.225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制度、资源与组织行动:村庄产业绿色转型的演进机制

    胡溢轩;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已有研究从政府、市场、社会的角度静态分析了影响村庄产业转型的主要因素,而较少关注村组织与内外环境的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浙北石村为典型个案,基于制度、资源与组织行动者的分析框架,梳理了石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由“卖石头”到“卖竹子”再到“卖风景”的产业绿色转型之路。研究发现,国家在宏观制度层面释放出来的公共权力与空间是村庄产业转型的基本前提;项目下乡与工商资本下乡则为村庄提供了各类有形与无形的资源;村庄的资源禀赋、共同体意识,尤其是村庄精英群体对外部制度空间、资源输入的判断与把握,对内部经济资源、社会资本等条件的利用则是造成产业转型效果差异化的内在因素。

    2023年01期 No.225 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比较论坛

  • 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分析

    王列军;

    文章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主要对象,利用经合组织家庭数据库(OECD family database)和欧盟的相关数据库,在介绍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基础上,梳理了其政策目标、政策类型和具体做法,并对政策效果进行了基于证据的评估。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婚姻和家庭发生重要变化、总和生育率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分为两大类,一是平衡工作和家庭类,目的是支持家庭生育养育,主要政策工具包括社会化儿童照护支持政策、儿童家庭照护支持政策(产假、育儿假等);二是税收和福利类,目的是减轻家庭育儿负担、防范儿童贫困,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收入税减免,现金福利,医疗、教育、儿童照护费用减免,食物券等实物照顾。虽然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对鼓励生育的效果难以确定,但在支持女性就业方面有积极作用,减轻儿童贫困的成效也较为显著。我国应结合自身福利制度特点构建积极的家庭政策,不宜对家庭政策鼓励生育的效果有过高期待,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加重视政策细节设计,并促进“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的有机结合。

    2023年01期 No.225 15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 拉美新结构主义改革:理论与实践

    闫琳;关照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选举上台的拉美新左派政府依据内生性新结构主义理论,先后进行了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实践。在改革过程中,各国较为重视国家与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调节作用,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和更广泛的社会公正政策来修正此前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后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使这些国家的资源固化型产业结构实现升级,也没有完全解决其经济社会领域长期存在的严重的结构异质性问题,但仍不失为对拉美地区发展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2023年01期 No.225 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代议制民主下的权力结构与美国收入不平等及其批判

    林汉青;王少国;王春玺;

    美国国内长期的收入不平等具有制度上的“合理性”。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下的权力结构一方面将政府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政府机构的权力集中。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在代议制民主中扮演了所谓的“人民利益”委托人的角色,通过利益游说和政治献金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力,造成了美国国内长期的收入不平等,其影响延续至今。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承认代议制民主是人类民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依然对代议制民主进行了猛烈批判。由于资本主义剥削产生了阶级权力不平等,剥削下形成的民主制度将工人阶级系统性地排除在社会治理之外,从而暴露出代议制民主的本质不过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持续剥削和维持收入不平等的最佳政治外壳。

    2023年01期 No.225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研究述评

  • 政策反馈理论:政策如何重塑政治过程与政策发展?

    郑石明;薛雨浓;

    政策科学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由实证主义向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变迁,在公共政策研究重拾对民主的关注后,作为替代性政策过程理论之一的政策反馈理论逐渐兴起。该理论认为,政策科学应当更加关注政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内生性。政策不仅是政治系统的产出,也是政策过程的输入因素,已有的政策能够重塑政治过程,并影响未来的公共政策。政策反馈理论缘起于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其理论特色是强调政策本身在政策过程中的本体论地位,并思考已有政策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途径和机制。文章在较为全面地追溯政策反馈理论的起源、基本主张与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该理论的整体分析框架,探讨研究政策反馈的途径,并总结该理论目前发展的贡献、局限性和未来前景,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2023年01期 No.225 1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