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晓敏;张尊;夏豪宇;
我国的社会企业通过哪些模式提升社会影响力?不同模式的提升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关于上述问题目前缺乏适用的分析框架、测量指标以及实证研究。文章旨在弥补上述研究空白,通过对全国309份社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的整体特征,探讨不同模式对提升效果的差异化影响。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其一,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中“组织内部(直接)模式”(即能力建设和组织增长)的采用率高于“组织外部(间接)模式”(即契约合作与知识传播);其二,多数社会企业混合使用多种模式,而模式的多样化程度对提升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其三,组织外部(间接)模式对于提升效果的贡献大于组织内部(直接)模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实践中存在着“发展悖论”,对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
2023年01期 No.225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荣幸;李健;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党组织是否有效发挥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文章基于B市2016~2020年基金会年报数据,以组织能力建设为切入点,运用混合回归估计方法分析党组织嵌入对社会组织的影响。研究发现,党组织嵌入有助于提升社会组织资源拓展能力、项目服务能力、组织内部管理能力。进一步研究揭示,当社会组织规模较小或无业务主管单位时,党组织嵌入的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交叉任职)对组织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社会组织党组织治理角色的理解,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贡献了新的知识,而且对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以及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年01期 No.225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梁玉柱;
政府监管职能扩大使强化对官员监管问责成为必然要求,但对谁来推动监管问责,却存在认知差异。理论家们注意到集团、精英、国家以及意识形态对权责关系变革的作用,但存在来自具体时空叙事与宏大理论抱负之间张力的挑战,根源在于缺少对机制及机制间关系的阐释。文章以中国生产事故监管问责转型为线索,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监管问责中,事故调查经历了从行政集权到公共治理的转型,课责惩戒也在政纪驱动和司法能动下走强。监管问责从弱到强的核心机制在于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推动力和回应型国家下的司法能动力,目的在于增强中央权威的控制力,根源在于党政结构所具有的强国家自主性。中国监管问责转型展现了党政体制调适国家权力结构以与发展理念相适配的中国经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历史展现。
2023年01期 No.225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郭永园;
生态减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形成了由生态建设、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方案,开创了人类减贫事业的新形态。从绿色发展理念来看,生态减贫事业在治理预期、治理结构和治理策略等方面存在“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风险,减贫致富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受阻。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后扶贫时代,生态减贫的现代化发展要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实现,其路径包括发展理念的现代化、生态减贫法治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和减贫治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
2023年01期 No.225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